倫理的雙面關係 考上哈佛法學院後,郭怡慧屈服於主流價值觀,遁逃回中產階級世界中
安德烈當時的工作,是在難民營裡教難民孩子踢足球。網路募資,街友過溫暖聖誕夜 吃的問題解決了,安德烈想為街友做得更多。
一直問到「A&O」才出現轉機。每人享有一間單人房,費用由募得款項支付。湯瑪斯(Thomas)躲在動物園火車站旁角落不停哆嗦,因為罹癌掉了20公斤的他,骨瘦如柴,身上披著毯子還是覺得冷。」安德烈夥同一家青年俱樂部的成員,每個月一起煮一鍋熱湯,和兩名年輕人,在薫藍街地鐵站附近的幾個大站,免費發放熱湯,持續幾年不間斷,一直到去年疫情爆發。旅館那天等到下午兩點都不見對方來退房,打開房門才發現,「他過度吸食海洛英,怎麼都叫不醒,房裡還有用過的針頭。
我就想我可以發起一項計畫,讓年輕人對街友有更多同理心。「我原本以為最多能募到500歐元,結果才12月就募到3000歐元。提升也無法一蹴而就,多去進行積累,積累的東西以後一定會有用的。
所以最好的吸引方式,是要讓自己真正成為一個有魅力的男人該有的樣子。不僅外在要提升,內在的涵養也得提升,自信是裝不出來的,是需要你自己去沉澱,去提升你自己。與其糾結「吃什麼」,不如好好想想「怎麼吃」。並且之後兩個人的關係也會比較尷尬,最後不了了之。
比如說我們都知道約吃飯時並排坐,比面對面更利於拉近距離。Photo Credit: Shutterstock / 達志影像 總結 當女生和你剛認識、剛聊天時,首先要知道你是誰?也就是你的價值是什麼?因為聊天互動的基礎,是建立在你是什麼樣的人。
要秉持「先和她聊得投機,再順理成章約會」的原則。再來把天給聊好,讓女生能夠更認識你之後,和女生約會真的就沒有你想的那麼困難。你希望對方加入,但即便對方不加入的話,你也會去。這就是一個錯誤的產品思維,正確的產品思維是要以女人喜歡的為標準,而不是你自己喜歡為標準。
約會至少準備一個轉場地點,會給女生帶來驚喜感我記得宇宙最強的甄子丹說過一句話: 「那是電影,我是演員,你別以為什麼都是真的,我是演葉問,我不是葉問。再者,100分是誰定義的?他怎麼知道這樣就是100分? 我認同,在已知的學術及背誦的科目上,確實可以訂定零失誤就是100分,但我不認同的是對於人生的道路上,眾多的課題都是錯綜復雜的因素,甚至有長時間軸的因果關係,更何況因素還有主觀、客觀之分,怎麼定義100分,似乎有數不完的影響可能性。首先,你並沒有客觀的看待他的成功具有哪些主客觀因素,包括機運在內。
如果有,很好+1,如果沒有,沒關係,檢討為什麼沒有,然後明天再檢討有沒有解決這個「沒有」,如果解決了,再+1。想當創作歌手的找周杰倫、想成為創業家的找馬斯克,總是找比自己「優秀」,可想而知的後果是,你跟他現有的成就差距太大,上開條件差異太多,終將讓你感到無力。
又有誰敢真的「比下有餘」呢?相信我。從小,教育就帶給我們「比較」是檢視自我成果的最好方法,很簡單、很明確,對,但從此也陷入了惡性循環。
這篇文章,就要來為大家分析此類惡性循環的可怕之處。Photo Credit: Shutterstock / 達志影像 現代化的「心理病毒」 FB、IG等社群媒體的興起,讓大家可以選擇性的給世界看到「成功的一面」,無論是家庭的和樂、事業的成就、物質的奢華。沒錯,人生都是「加法」,因為任何經驗,哪怕失敗,都是成功之母,道理即在於此。我又要否定這個概念了。這些po文多半都是假的啦。答案2:站在道德制高點,試圖弱化物質差距,創造對於自己有利的比較環境,希望超越對手。
Photo Credit: Shutterstock / 達志影像 無論想著在哪個領域成為翹楚,你總是會不自覺的找到一個對比,因為這樣會更容易定位現在的你身在何處,差多少才與你心目中的哪個「他」可以平起平坐。」 但在這世界上,逼真到達與真難以分辨的時候,虛擬就變成了真實,真實反而成為了虛擬,這些造成你負面情緒的問題,根本的解決方案,其實很簡單: 100分是假議題,人生成績沒有封頂 只要用「主觀的判斷今天的你有沒有超越昨天的你」。
這些事實,由今天的你去看,可以做的更好嗎?缺點在哪?昨天的缺點今天就改善,改善完成就是進步,如此一般,每日超越昨日的你,終將達到卓越。也許你會反駁說:我找的對比目標,都是身邊可直接接觸到而且認為很優秀的人。
但你有注意到嗎?盲點就是:人總會找比自己優秀的做為目標,而且優秀的標準一直在提升,雖然長輩常說「比上不足、比下有餘」,但我們總認為這只是長輩對於自己提供不了優質資源時的藉口。這種比較法最怕突然遇到你認同的項目,例如,比較目標買了一台你超喜歡的車子,瞬間,你的轉換道德標準法則就會失效,甚至進入補償性失落,將之前曾經「避開」的比較,全部償還。
但總有許多觀眾,將片面的資訊,當成全面的真實,甚至將這些「單一角度」上的成就分享,變成了人生的「目標」。這類方式初期很有效,因為命運是長時間軸,甚至自身無法印證,所以此一變因不容易被推翻,但正因為很好用,長期重複使用後,就會像毒品,無法自拔,最終將產生龐大的無力感。你有注意到嗎?沒有減法。當你比下的時候,得到的評價又會變成「不知長進」。
為何不是加了99分?還有「剩下」幾個月就要考試,為何不是我「累積準備」了幾年終於要參加考試?這個月薪水如果減掉xx,再減xx,只剩1萬,為何不是太棒了我多賺了1萬? 最終,人習慣在面對挑戰時,總選擇用減法,來讓自己清楚,距離完美還有多久。但你有發現嗎,我們比較的對象,總是比現在的我們更卓越的人。
再者,人有個奇怪的特性——目標會變——今天的你認為「他」是你的目標,明天的你依然認為是他嗎? 改變目標有個定律,你會希望找到比自己優秀的、指標性的,做為目標。享受世界上的美好,但與我自身的發展無關 某天下班你看到一則網紅貼文,疫情下他搭著私人飛機前往太平洋小島度假,你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思維: 真羨慕,為什麼有些人的人生可以如此幸運? 私人飛機….我連計程車都捨不得搭的人,實在太奢侈了,此風不可長 我一定要努力,有一天我也可以像他一樣,搭著私人飛機環遊世界。
Wow原來這就是私人飛機,這小島也太漂亮了吧 你會選擇哪一個答案呢? Photo Credit: Shutterstock / 達志影像 讓我來跟你破解以上答案的內容分別代表了什麼意涵: 答案1:先主觀定位人生高低,產生了回答者對於自身期望與現實的落差,進而造成羨慕的虛擬差距,最後再將此一差距推給「幸運」這類無法自控的變因,讓自己可以卸責。把昨天的你當成基準,誠實檢核每天的進步 注意:已成定局的事情才是不變的事實,檢視昨天的你,說過的話、做過的事,就是不變的事實。
這其實是最可怕的,因為幻想出來的敵人根本無法打敗。再者,人生從出生開始本是一張白紙,任何的觀察、學習其實都應該是加法,隨著年紀、經驗,逐漸累積,終將成為智慧,但人們卻選擇從小開始選擇用減法:考卷是100分,你如果考了99分,那就是被減了1分關於數據 SimilarWeb的數據顯示相似的趨勢。這種趨勢始於2018年的期中選舉,並在川普受到彈劾期間掀起一波浪潮。
」 未來展望 如今,越來越多網際網路新聞動態是以伴隨著音樂、影片或電子報形式的方式推出。取而代之的是,在九篇文章中推出了免費Podcast系列,使觀眾能夠分集或分次來收聽或閱讀故事。
言歸正傳:Axios關於美國總統川普任期的最後一天的「脫軌」系列可能會被發表為一篇非常長的一萬六千多個字的文章。」 關鍵重點:長篇新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大,就只是包裝不同而已。
不過, 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沒有這樣做。AXIOS以簡明精要的新聞風格著稱,大多數文章都不超過300個字,而且以分項分點方式呈現,務使讀者一目瞭然。